開心遊戲館

位置:首頁 > 單機圖文攻略 > 

低概率登場武將-其他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低概率登場武將-其他 真三國無雙未登場武將介紹 真三國無雙8有哪些新武將

劉表:字景升。漢室宗親八俊之一,身長八尺姿貌溫厚,曾任荊州牧,撰著天文書籍《荊州星佔》以及《周易章句》等五卷。江東勢力的孫堅在得到傳國玉璽後,袁紹派使者寫書讓劉表對之半路奪截,孫堅在戰爭中被劉表部下黃祖的部將所殺。公元196年劉表因意外射殺張濟而對其侄張繡進行補償,安排張繡屯宛城,並在張繡與曹操對峙時截斷曹軍後路;官渡開戰之際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而向曹操投降致使劉表失去了在南陽的影響力,此時生性多疑的劉表坐觀成敗,見曹而不助、和袁而不得。不久後劉備從袁紹麾下投奔而來,劉表厚相結待卻並不對他重用,沒有采納率軍襲擊許都的計策。到了晚年,劉表依舊未能妥善處理後嗣,寵愛繼室蔡氏與次子劉琮而疏遠長子劉琦,於建安十三年因背疽病發作去世,享年六十七,部下蔡瑁張允等人見機立劉琮爲荊州牧,在衆多羣臣的勸說下於九月請降曹操,至此劉表勢力在荊州十九年的統治徹底宣告終結。縱觀劉表一生,其除了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外,在襄陽與宛城兩戰的表現可以說是他較有代表性的軍事戰績。以無雙系列的角度看,劉表的其他優勢還在於足夠的知名度,並且早期就有非常豐富的人物關係,與曹孫劉三人幾乎都存在一定牽連和瓜葛;而劉表在長時間內沒有受到本系列的太多提拔原因在於自身難以顛覆的配角地位,但他作爲原荊州之主的身份又並不容忽略,不論怎麼看個人認爲劉表都應該是一個需要被注意到的武將,即使登場希望在以後依舊不是非常樂觀。另外實際上在此之前有許多位高人氣元老級武將就出自於荊州,如甘寧、黃忠,以及僅限於演義劇情中爲了向劉備開門獻城而與文聘大怒相戰的魏延等,這其中似乎只有後兩者可以儘可能作爲劉表勢力下的人物出場,不過在此同時也有一定可能會引伸出他的關聯存在性;然而透過劉表病危之際曾想將荊州讓給劉備這一表現看,如果是無雙主線中最爲理想的擴充劇本,那麼相應地還是應發展一下後期劉備投靠之後對於襲取許都的架空環節,否則劉表的戲份也許還是不足以有太多需要重現的價值。


張魯:字公祺,《後漢書》記公旗。相傳張魯爲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也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師,在公元191年曾與劉焉的別部司馬張脩帶兵擊殺前任漢中太守蘇固,在贏得勝利後不久又反之加害張脩奪其兵權。三年後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成爲新任益州牧,張魯的母親曾與劉焉有所來往,但劉璋卻因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不顧及自己父親的舊交而幾乎殺盡了張魯的母親及家室,又命屬下大將龐羲屢次對張魯發動進攻,但多次都被之擊敗。後來張魯徹底雄踞漢中,自號“師君”不斷對當地民衆傳播道教,建立政教合一的文化制度,使戰爭時期的漢中相對得到穩定,更採取寬惠政策結交少數名族,同時憑藉這一力量不停地擴大自身及天師道的社會影響。建安二十年曹操終於對漢中發動進攻,張魯欲向其稱臣,但遭到了弟弟張衛的反對,張衛帶數萬人馬在陽平關與曹操開戰,逐敗。不久張魯聽取謀士閻圃的計策而歸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利用社會上下層的關係繼續組織傳播,歷經數百年取得重大發展,死後諡號原侯;與劉表劉璋一樣同樣是一位配角地位較爲明顯的人物,不過張魯軍事能力的表現相比劉璋卻顯而易見,包括自己在對待曹操看法上的明智見解,以及很久一段時間內在五斗米天師道的傳承與貢獻上都可說是有一定意義的,也讓人容易產生些許的正面印象。除了攻打巴郡,張魯最爲人所知的就是與曹操之間的陽平關戰役以及與劉備的葭萌關之戰,或許無雙系列中在劉璋還沒有登場前他的無雙化必要還是非常小的,人物的個性氣質比較特別,劇情經歷也不算很長,在本作中可能無法發揮出太優秀的表現效果,唯一較大的優勢還在於先前與劉璋的各種恩怨,以及知名度和道教代表性較強的兩點,如果沒有十分合理的時機可能難以成爲無雙武將,但依然應歸納爲需要更進一步加以琢磨和參考的武將類型,這樣的看法或許會比較公平;另外關於五斗米道的詳細資料其實也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進行一些瞭解,據傳當時的信徒只需交出五斗米便可順利入道,且該教明文規定在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不可屠殺與酗酒等。


劉璋&張任:劉璋字季玉,益州牧劉焉之子。爲人懦弱缺乏威信,漢中張魯驕縱不聽號令,劉璋殺死張魯母弟與之成仇,但多次受制於張魯被其擊敗。公元208年益州內亂平定不久,劉璋得到了曹操前來襲擊的消息,內外交逼之下采取了謀士張鬆、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希望協力抵抗曹操,不顧黃權和其他諸臣的反對引狼入甕。不久,廣漢太守張肅因過於憂慮而將作爲劉備內應之一的弟弟張鬆向劉璋泄露,知情後的劉璋將張鬆被入獄處死,盛怒之下封鎖各地路道,隨即與劉備展開了長達三年有餘的軍事衝突,期間劉備的軍師龐統被擊斃,但此過程中更是有不少將領紛紛投叛於劉備。公元214年,成都被大量軍隊包圍,劉備派出助手簡雍入城向劉璋提出勸降,當時的劉璋手持三萬精兵,並且糧草充沛足夠再度消耗一年,但他還是因不忍看到當地百姓繼續遭遇戰禍的殃及而開啟城門宣告放棄抵抗,劉備將其遷往公安,最後劉璋於六年後病逝。劉璋的情況大致和劉表較爲相似,同樣有一定知名度但在歷代無雙作品中並沒有被引入正統的家族譜系,角色地位上很難有絲毫的優勢,戲份在總體劇情裏的作用性不強,也因自身獨有的個性特徵算不上是一個普遍讓多數人們仰慕並欣賞的角色;劉璋的正面形象必然在於對待民衆的作法上,也曾有人稱其如果不是生存在戰亂年代絕然是一位明君,如果要在主劇本中得以發揮僅靠原來的這些劇情也是一定不足以表現的,需要更多架空情節的構思,一方面也可以從更多方面來豐滿人物的性格;而演義中作爲劉璋的心腹,曾大戰張飛並在魏延企圖舞劍襲殺劉璋之際成功將之保護,又於落鳳坡埋伏射殺龐統的西川名將張任應該說在劉璋登場之前也很難有單獨優先出現的必要和可能,但如果在今後能有幸得到出現的機會那麼他在劉璋營下的作用或許可以兼併黃權、龐羲這兩位武將的戲份,因爲其實原本排除演義而言張任的史料事蹟並不多也並未如此豐富,而如果沒有多增加一些較爲不同的人物定位那麼他的出現也就會顯得有些單薄,而且作爲不侍二主的身份性格理想中還是可以有別於同樣最初作爲益州人士的法正嚴顏張翼等人,出場性的障礙並沒有想象中來得大;另外《三國志平話》中的張任也與大衆知悉的有所不同,原本軍勢凜凜,死守昇仙橋導致劉備半月不能進軍,後來黃忠受龐統託夢得其精髓,在交戰中不足三合將張任斬於馬下。


蔡瑁:字德珪。荊州武將,年少時曾與曹操交好,在初平二年和蒯越兄弟一同爲劉表計議江南,之後被拜爲鎮南將軍軍師。劉備投靠荊州時曾與蒯越企圖在宴席上謀害劉備,但沒有成功。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重,一向擁立次子劉琮的蔡瑁以“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而拒絕長子劉琦對父親的探望,同年九月在曹操抵達新野後蔡瑁等人共同脅迫劉琮降服曹操,封爵漢陽亭侯。演義中記述了他後來的事蹟,在赤壁之戰前夕成爲水軍都督,但因周瑜對探子蔣幹實施的離間計,最終在曹操不知情的狀況下與張允二人紛紛被蒙冤處斬。蔡瑁論最初襄陽之戰的表現也有所不及,先後被孫堅的部下黃蓋程普大敗而退,如果實在是以劉表勢力增加人物爲目的,本人還是比較相信文聘等人相比之更有機會得到出場的表現。


木鹿大王:《三國演義》的原創人物,八納洞洞主,於諸葛亮南征時期出現的蠻族武將,擅於騎象進軍,會召喚猛獸豺狼並深通法術,但篇幅較短,很快就被諸葛亮識破而擊殺。最早光榮公司的某次10週年紀念冊上記有木鹿大王的概念畫像,並且木鹿大王的特徵讓人感到比較驚奇,但個人認爲想要進軍無雙武將對其來說恐怕還是很有難度的。


兀突骨:同樣爲演義中的原創武將。兀突骨是南蠻烏戈國之王,身長十二尺並且不以五穀爲飯,將生蛇惡獸當作主食。孟獲遭到六擒六縱後曾向其求援,兀突骨親自帶領土安、奚泥二將以及三萬藤甲兵前來攻蜀。在連勝魏延十五陣後猛烈追擊至蟠蛇谷,被諸葛亮的火攻反擊,最後自己連同三萬同胞被全部燒死。兀突骨在人氣上可能要高過木鹿大王,但他的缺點其一在於南中勢力在無雙系列中時常較爲邊緣化難以完全遵從歷史發生展開;其二兀突骨並沒有與一些人物達成較強的關聯性,包括接近於張任護劉璋一般的主從心腹關係,僅僅只作爲孟獲盟友而言可能在情節設計的創造上需要非常多的意外投入,通常情況下官方是很難會進行這種嘗試的。從遊戲角度看,兀突骨以及王雙、徐質等這番人物在今後的趨勢極可能是在單一的一場戰鬥中發揮增加難度的有關作用,我認爲這纔是比較符合情理的。(詳見《高達無雙》系列的“精神力敢達”等機體)


沙摩柯:武陵郡五谿蠻夷之王,不同於兀突骨的是沙摩柯爲史料中有過記載的武將,死於陸遜火計後的亂軍;小說中的他曾手持“鐵蒺藜骨朵”,腰帶兩張大弓,因劉備的爵賞而助戰夷陵,在戰鬥時一箭射中東吳名將甘寧的額頭,甘寧隨後死於樹下,但被周泰以相戰20多回合後壓倒並擊殺。沙摩柯同兀突骨也是長期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另類強氣武將,如果登場在劇情的展開性上必須額外開支很多想象力的功夫,以目前來看基本情況還是與兀突骨保持相同。


蹋頓:後漢時期遼西烏丸首領,丘力居之從子。曾出兵袁紹協助討伐公孫瓚,官渡合戰後不久袁紹去世,蹋頓繼續支援袁氏,在袁譚被殺後接受了袁尚袁熙等人的求救,集結烏丸部落和漢族軍隊共計30萬,史稱“以雄百蠻”數次襲擊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戶。曹操欲準備消除北方後患,在謀士田疇的計策下以障眼法突襲大軍,最終派出張遼在白狼山一帶將蹋頓斬殺;同時也有蹋頓其實死於曹純的虎豹騎部隊一說,並且演義中曾大戰于禁徐晃等人。在袁紹的劇情中擔當盟友的身份這是有理由被肯定的一點,但從人氣與出場性等各方面看成爲無雙武將目前來說還不是非常現實。


胡車兒:東漢軍閥張繡的偏將,據稱其“力負五百斤,日行八百里”。曹操見到胡車兒後非常欣賞他,於是以黃金賜之。張繡得知了此事便懷疑曹操想要收買這位親信而加害於自己,因而起兵造反,在此之前胡車兒設酒宴灌醉典韋並偷走了他貫用的雙戟,間接使其戰死宛城;同時也有野史稱胡車兒後來跟隨過曹操的大軍,並在長阪之戰被趙雲一槍刺殺。原本能算是一個容易被說起的武將,但自從某位“潘神將”亮相以後在網絡上似乎已明顯看不到太多人的關注與閒聊的話題。


武安國:《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將,擅使五十斤的流星鐵錘,在虎牢關之戰與呂布大戰十回,被其一戟砍斷手腕。命運比胡車兒更爲糟糕的一位武將,出場也極爲短暫;另外上述提到的曾經被太史慈所救、聯合劉備領兵救援徐州牧陶謙的文化人孔融應該也無太多登場空間,在建安十三年因太過剛直觸犯曹操而被殺,株連妻兒一家,曹操在無雙系列的形象很難牽涉到“漢賊”這一元素,同時孔融作爲討董聯合軍諸侯的一員也沒有過多較爲獨特的表現。


嚴白虎:原名嚴虎,別號“白虎”。曾被孫策認爲“非有大志,此成禽耳”。最初爲吳郡一帶的地方豪族,在小說中有“德王”之稱。弟弟嚴輿被擊敗後一度向孫策請降並提出平分江東,但遭反對被斬;嚴白虎棄城脫逃,又被程普擊敗,無計之下投靠了會稽太守王朗,可此時的孫策又聽取了叔父孫靜的建議而再度將其擊敗,最後在逃往餘杭之際被大將董襲殺滅,取首級而獻孫策;同時史料方面也並未記述嚴白虎逃走以後真正的去向。嚴白虎作爲江東孫氏家族的早期敵對勢力基本上可與黃祖等人劃爲一類,無雙化多半是不必要的;而《古今図書集成》表明當年嚴白虎的根據地極可能是長興縣南50裏的石城山和白虎山。


李傕&郭汜:李傕字稚然,郭汜別名郭多。兩人均爲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的下屬將領,後期經歷尤爲相似,李傕最初曾在中牟一帶擊敗朝廷派於徵討董卓的朱儁,在董卓被呂布叛殺後一時無從自若,便採取了謀士賈詡的意見主動進擊長安,在演義中以“彭越撓楚”之策將不思索兵法的呂布擊敗又殺死王允親手劫掠獻帝,更是大量擊潰了馬騰韓遂方面的關中聯軍。李傕郭汜以及樊稠等人得勢後不久長安地帶遭遇荒災,同時他們反對賈詡的提議大肆縱兵洗劫當地的百姓婦女,搶奪糧食錢財,造成更爲嚴重的荒難。沒過多久郭汜之妻因爲李傕贈與郭汜的婢妾而產生嫉妒心並使詐將二人逐漸引入了嚴重的矛盾和內亂中,李郭二人交戰數月最終在張濟的勸和下才得以和解。建安二年賈詡離開了原本作爲自己輔佐對象的李傕等人而投奔段煨,郭汜也被自己的部下意外造反而斬,李傕兼併了郭汜的部隊,在一年後亦是由曹操所安排的裴茂等關西大軍誅殺夷滅三族,獻帝因對其的無比痛恨而將李傕頭顱高掛於城牆示衆;漢朝侍中劉艾曾以“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來肯定這兩位人物的作戰能力甚至要勝於孫堅,雖然如此人們對他們所知悉的印象裏幾乎也都是窮兇極惡反覆無常的亂臣賊子,很難與任何正面形象有所牽連;不過李傕郭汜二人的性格特徵其實還是非常鮮明的,《三國志》也曾記載李傕較爲迷信喜愛玩弄巫術以此供奉董卓,既然已經是難以作爲正派人物來出場那麼務必就要反其道而行,何況他們作爲與董卓相呼應的心腹武將以如此與衆不同的人物表現也應該是上下極爲搭調的,符合太師的貪婪個性和大綱主題。總體來說,李傕郭汜必然得不到很多人的敬仰和喜愛,但他們依舊還是東漢末年兩位不可低估的反面強敵,形象上的深入人心也許可以造就他們的登場機遇,只是離現在相對應該還是比較遙遠,他們在無雙系列中可以儘可能體現自董卓的出現以來從未再度有過的“暴”與“亂”。


徐榮:全名不詳。東漢末年董卓之部將,最常被說起的事蹟在於公元191年以兵力懸殊爲優勢,在汴水樑東兩地分別擊敗了前來討伐董卓的曹操孫堅聯軍,只是在董卓死後不久又在王允的命令下與襲擊長安的李傕郭汜展開交戰,最後在新豐死於亂軍。演義中徐榮遵從了李儒的計策猛烈追擊曹操於滎陽,萬急之下幸好有曹洪的及時救援才得以讓曹操脫險,最後徐榮被夏侯惇一槍刺殺。過去長時間被低估的一位武將,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加高了他的總體形象,不過徐榮因爲活躍較爲短促依舊在無雙系列中難以有太多前景,身隕之日較爲早期,事蹟上的表現只能得到其能力上的認可,以目前看這種“強”元素的體現在最初的故事線裏還是能發現較多重疊的影子,個性也不算特別突出,活躍時期不長,包括小說中的表現也是更多反應了李儒在軍略上的智慧。總體來說徐榮的出場性似乎還是有些較爲欠缺的,現今而言無雙化還不能說特別現實。


審配&逢紀&郭圖:審配字正南、逢紀字元圖、郭圖字公則,三人均爲漢末軍閥袁紹的所屬下士。審配爲人忠烈,袁紹佔冀州後被任以心腹,官渡開戰前夕力主決戰並守城,在袁紹去世後又扶持幼子袁尚,並在城池內連連死守抵禦曹操大軍的攻擊,最後因其侄審榮在夜間開門獻城而敗。審配屈死不降,曹操雖對之十分驚歎但見其意氣過於雄壯最終還是決定將之處決,審配在臨刑前更是要求刀斧手讓自己面北而亡;逢紀同樣爲袁紹的早期親信,最初曾提出暗約公孫瓚大兵南下並遣能言善辯者逼迫韓馥投降,使袁紹順利奪取冀州。官渡戰敗不久後袁紹憂慮去世,逢紀信任審配不會因爲被俘虜的兩個兒子就違背信念而與之逐漸和好,並一同擁立袁紹生前最愛的三子袁尚,私下改立遺囑遭到了本就關係不和的對立派袁譚郭圖等人的忌恨,袁譚要求配兵但被審配拒絕,一怒之下便斬殺了被派遣用以監視的逢紀;郭圖同爲袁紹謀士,曾與辛評荀諶共同說服韓馥出讓冀州,後來自沮授提倡“遣使獻捷天子”便幾度開始作出反對,包括在公孫瓚滅亡後也同樣以“敵十倍則圍之,多敵五倍則攻之”的觀點力駁沮授的養兵策略,結果在白馬津開戰後非但損失了大將顏良,而且烏巢受襲之際又再次主張進攻曹營而失誤,事後誣告張郃等人的不盡力導致其與高覽二人背袁投曹,使袁軍土崩瓦解。建安七年袁紹憂死,郭圖和辛評站在了長子袁譚一邊,與袁尚側的審配逢紀對立,袁譚不敵袁尚而退回南皮,沒多久該地就被曹操所破,郭圖與家人以及袁譚等紛紛被其誅殺。此三位人物中防守鄴城以及獻策冀州分別是審配和逢紀的突出成就,郭圖就本身而言可取之處已然很少,而審配和逢紀作爲後期共同扶持袁尚的立場也相對統一。只是要論無雙化他們似乎都存在難度,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前文有過分析的田豐沮授二人有所牽連,理論上逄紀雖然對於最初的冀州奪取計劃有所貢獻但缺少了滅公孫瓚以及官渡等後來的重要相關戲份,與此同時逄紀與郭圖也是兩位明顯與田豐沮授互相對立的黨派競爭者,如果後兩者能以歷史上的較多正面評價而出現想必逄紀等人也將不存在太多的立足點,更甚至難以躲過劇情安排中可能會產生的某種意義的醜化;三人中唯一最爲正氣凜然的應該只有後來在鄴城之戰表現活躍的審配,不過其也依然存在出場劇情時段的不利,無雙系列中的曹袁大戰又多以官渡作爲結尾,所以現在看來審逄郭三人的無雙化形勢也許還並不是非常樂觀,本人認爲依舊應該優先關注顏良文丑等人在以後的發展。


麴義:又名曲義、鞠義。袁紹手下將領,生於涼州,精通羌人戰法,最早爲冀州牧韓馥的武將,於初平二年背叛並擊敗了前來討伐自己的韓馥,此後同樣協助袁紹反客爲主,並在鄴南戰敗南匈奴。同年,公孫瓚因弟弟公孫越在豫州戰役被流矢所殺而遷怒於袁紹,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展開交鋒,麴義率八百精兵,並以強弩千張爲掩護,用盾兵埋伏的計策大破敵軍。公孫瓚陷入混亂,麴義更臨陣斬殺刺史嚴綱,滅敵千餘。到了興平二年,公孫瓚殺死劉虞篡奪幽州,漁陽舊部鮮于輔等人立志爲主報仇,便聯合大將閻柔招集鮮卑和烏丸的兵馬,大敗公孫瓚在漁陽的太守鄒丹於潞河一帶,此後又迎接劉虞之子劉和以及袁紹與麴義,合兵共十萬再度將公孫瓚擊敗於鮑丘,致使公孫瓚只得逃入易京城固守不出,麴義與之相峙一年多後因軍中缺糧而退兵,還師途中遭到了敵人的反擊並損失部分車重。至此不久麴義開始自恃功高驕縱不軌,最後被袁紹假意召見並處死。麴義這位武將在《三國演義》中的經歷頗爲不同,早在界橋一戰時就因不敵趙雲而被刺死於馬下,儘管文史記述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其最終的下場也是登場性方面的一大敗筆,在劇情中並不宜於表現。


高幹:字元才,魏臣高柔之兄。最初曾與荀諶等人遊說韓馥,助袁紹奪冀州。後來被任命幷州刺史,在袁紹去世後被袁尚派遣與郭援一同助戰河東,期間馬騰的聯合軍被鍾繇說服,導致郭援被斬、南單于主動投降,高幹只能退守幷州。建安九年曹操包圍鄴城,袁尚敗走於中山,高幹無法迎袁尚而在破城後投降曹操,次年又再度因曹操救援獷平,後方空虛而舉兵造反。高幹固守壺關,李典樂進二人上前進攻卻未能攻克。後來曹操親自征討,高幹留部守城,自己向匈奴求救,但因對方畏懼曹軍而無果。百急之下的高幹入河東郡,與衛固、範先等人發生響應,但因杜畿的不配合而再度遭遇失敗,高幹又一次被鍾繇攻擊,進退兩難,在逃奔荊州途中被司隸校尉王琰捉殺,獻首於曹操。高幹在壺關之戰的防守相比審配的纔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名士仲長統甚至也曾對其有過“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的忠告和警戒,同時高幹也是一名州郡的管理能手,史載其“治理幷州七年之久,治績卓越”,不過在無雙系列中他的出場依舊不是最爲理想的,冀州之戰使高幹擁有一定的戲份,但同時在除了官渡合戰後的種種活躍高幹也並未對任何其他方面的劇情有所涉及,大體上還是和審配等人相同。


韓遂:字文約。韓遂爲東漢末年西涼一帶的著名軍閥梟雄,曹操之舊交,最初名叫韓約,曾勸何進誅殺宦官,並在羌人頭領造反時爲了保證生還而與邊章被迫成爲他們的同黨,因朝廷的通緝而改名韓遂,進擊金城郡並殺死當地校尉和太守,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更使朝廷受到壓力,逐派將軍皇甫嵩與董卓上前征討但皆不能克,邊韓二人在實力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又進兵美陽一帶再度擊敗董卓、孫堅、周慎等人。公元187年,野心勃勃的韓遂終於找到時機殺害了先前與自己共同行事的羌人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及同僚邊章,並與酒泉和隴西的兩位太守共同響應組成新聯軍斬殺前來討伐的涼州刺史耿鄙,扶風人馬騰以及耿鄙的許多舊部在戰後都紛紛前來與之交匯,共同舉薦一個叫王國的人擔任主上,橫行於三輔地區。隔年,王國因失守陳倉而敗於皇甫嵩,韓遂等人將之廢除,轉而脅迫前任信都縣令的名士閻忠來督統各部,閻忠恥於自己的無能而在不久便憤恨病死,韓遂等諸位聯軍將領又遭遇了一時間內的動盪和不穩定,爭權奪利相互廝殺,到了初平二年,韓遂與馬騰二人有意巴結進入長安的董卓,並被李傕任命爲鎮西將軍,但沒過多久馬騰就因私事無法得以滿足而遷怒於李傕,諫議大夫種邵、侍中馬宇、左中郎將劉範等三人表示願意配合馬騰作爲內應策劃襲擊長安以此剿滅李傕,但計劃卻意外受阻,李傕派出郭汜與樊稠上前擊殺了馬韓的聯軍萬餘人,韓遂在逃奔之餘以同鄉之說讓樊稠放棄進攻,李傕下詔對之赫免,後來更是與馬騰結爲異姓兄弟;可好景不長,性格剛烈無比的韓遂還是因軍隊間的矛盾而與馬騰反目成仇連戰數月,馬騰擊敗韓遂,韓遂順勢又殺害馬騰的妻兒,直到鍾繇、韋端等人的勸和才被罷停,此時的曹操早已劫持獻帝以朝廷的威名拉攏馬韓二人讓他們各交一子作爲人質,並派遣參加河東的袁尚討伐戰,與鍾繇等人合力大破敵軍。建安十六年,韓遂討平了反叛的武威太守張猛後有意與對曹操有過敵意的馬超合作,進軍潼關,韓遂沒有聽取馬超的建議而使曹操成功渡河,曹操以賈詡的策略施展離間計使馬超懷疑韓遂,馬超被曹操的精銳騎兵所敗與韓遂二人匆匆逃亡涼州;次年女婿閻行對曹操的支援態度越加明朗化,在被迫娶下了韓遂之女後又率兵倒戈欲殺本就在顯親一帶已被夏侯淵殺敗過一次的韓遂,但是久攻不下,失意之際的韓遂甚至有撤至蜀地依附劉備的打算,但被心腹成公英加以反對,在建安二十年又因羌人的保護而再度攻破了企圖殺死自己的閻行,不久後便病死,被麴演等人斬下頭顱送於曹操,至此這名活了七十餘年的東漢異域野獸終於在這爭亂無常的亂世中漸漸失去了身影。韓遂的一生幾乎都在反覆經歷着波折、利用和背叛,縱觀整個三國舞臺他固然沒有成爲一名幾乎被大多數人都深入腦海膾炙人心的武將,但透過《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留下的滴點事蹟看也許我們還是依舊能證明他在那段時期的存在地位。韓遂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十分剛強自果的悍掘之將,如果在無雙系列的劇情中他可以如演義中一般坦然作爲一個常年與馬騰交好的盟友出場勢必也是種較爲有利的發展方式,只是如此一來人物卻會像小說中的定義般難以得到較多的重視,如需登場應該也必將回避不了與史料形象的結合,以此豐富整個人物的作用以及對馬騰的影響性。從各方面看不論是在以後的作品中西涼故事線的提升,還是馬騰等人的無雙化,韓遂都將是一個可被用以候選參考的優秀素材,故事量的龐大起伏,以及人物名氣和外戰經歷上的表現都證實了韓遂絕不是一名普通的二流小將,以現在看韓遂唯一最欠缺的還是官方對角色潛力的深層挖掘,這點只能靜靜等待時間的變遷了。


閻行:字彥明,後改名閻豔。文史記載閻行曾在年輕時作爲韓遂的副將,在與馬騰的戰爭中用一把折斷的鐵矛險些幾度殺死馬超。到了建安十四年閻行有意籠絡曹操,建議韓遂將子孫送往京師作人質,同時自己出納父母以表對曹操的忠心。到了潼關之戰時,先前敗走的馬超推舉韓遂爲都督並商議抗擊敵軍,雖然馬超有意接近韓遂,但因閻行的反對依舊未成。不久曹操聽取了賈詡的計策成功離間馬韓二人,閻行在韓遂大敗之際倉惶逃向金城,曹操因知道閻行的孝順而僅僅將韓遂的子嗣處死,不過也因此導致了閻行成爲了韓遂之婿。韓遂用以牽制閻行的婚盟之策再度使曹操對二人產生猜忌,閻行爲了挽回而伺機籌集部下轉而攻擊岳父韓遂,但無法得勝,最後隻身投往曹操,被其封爲列侯。演義沒有描寫到的一位武將,其最顯見的兩個特徵除了殺敗馬超只有至始至終傾向曹操,包括其後來的封爵以及對曹操平定涼州起到的重大作用。不過閻行在無雙系列中難以登場的重點依舊在於劇情的限制較大,沒有在潼關劇本後有過表現,甚至都沒有記述他此後的事蹟,加上目前閻行的在民間的知名度範圍不廣,尤其如果是站在馬超韓遂二人的立場來看閻行的表現似乎更是有象徵分裂瓦解聯合軍的反作用意義,可能難以保證其較多正面形象的存在,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閻行的無雙化似乎都還不是非常實際,或者說沒有更爲明確的目的性。


潘鳳:《三國演義》原創的早期角色。冀州牧韓馥的部下,擅使大斧,在小說第五回中於汜水關前被舉薦“可斬華雄”而挑戰董軍大將華雄卻不敵被斬。在國內因種種原因被稱爲“無雙上將”,不過一方面由於其本身命運極爲悲慘剛上陣就被斬殺,而且又非歷史有過存在的真實人物,在無雙系列中的登場價值幾乎完全沒有;另外在歷代作品中潘鳳也從未以普通武將的身份有過出場也足以讓人看清這點,即使其在最近的國內擁有一定知名影響也必然不能成爲一個衡量標準,“潘神將”之意更乎調侃。


陳登:字元龍。初爲陶謙的典農校尉,並邀請田楷助其防守徐州。陶謙死後陳登投於劉備,但張飛卻在劉備率兵攻打袁術之際疏忽大意而失守,使徐州一時成爲了呂布等人的屯所要塞。陳登本就對呂布深惡痛絕,自己甘願獻身作爲曹操的內應,出計說服楊奉、韓暹並阻隔了呂布與袁術之間的聯姻,又與父親陳珪裏應外合致呂布中計協助曹操佔領小沛,受到極大程度的嘉許和褒賞;陳登也曾爲劉備獻策,使關羽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並建議讓鄭玄請說袁紹共抗曹操,而在劉備張飛皆投靠袁紹以後,陳登便直接將徐州獻讓給了曹操;《先賢行狀》中還記載陳登曾在建安三年曹操揮師伐呂之際率兵作爲先鋒出擊,在呂布死後擔任伏波將軍,次年還先後兩次擊退了受孫策之命前來進攻匡琦和廣陵兩地的上萬江東大軍,期間更是製造曹兵援軍的假象以計矇騙敵人,並完全將之擊潰成功防守了自己所在的領地。可惜早年有病,陳登在華佗的治療下無法根除在39歲那年便溘然長逝。陳登必然是一位早期不可多得的優秀將領與外交家,先後投身呂布成爲臥底協助曹操劉備這點在劇情上有較高的表現力,但一直來他都沒有成爲無雙武將,個人認爲主要原由在於其並未投身於下邳之戰後的其他主線故事,當然這也極可能與他本身的壽命有關。陳登如果繼續參與跟隨曹操討袁紹、戰赤壁等一些推動中原發展的重大戰爭,加上早期的種種波折經歷相信也必然能成爲一名兼具傳奇性並流傳於世的知名大將,可惜的是目前看來陳登除了之後其孤自防守城池的兩次戰役,如果單以其呂布死前的戲份判斷只能更多地認定爲他是一個幾乎一切都以徐州利益爲首要目標的人物,這樣一來在出場價值上就會難以得到較多保證,因爲他作爲一個被幕後派遣實行計劃力圖得到雙贏效果的人或許只需以普通武將的形象登場就可以將劇情描繪完整,即便是人氣的需求,陳登的加入可能也都並不顯得非常容易,充其量還是由於他獨特的說客身份上。


于吉:東漢末年道士,相傳其爲道教典籍《太平經》的作者,《搜神記》描述其因一句“伯符將軍,名而虛之”而對孫策產生輕視之意後死於其刀下。小說中的于吉出現在孫策定江東時期,常爲百姓醫病,但孫策卻認爲他惑患人心,結果將之殺死自己卻連連遭受亡靈的造孽最終因狂病而死,之前呂範和張昭還曾建議孫策先對於吉進行試探,如果他不是一個故弄玄虛的人應當可以造福百姓而抗旱;歷史上的孫策其實是被已故仇人許貢的門客所害,演義中結合了前後的因果關聯將之匯聚成整篇故事,也符合了那段時期人們心中的某種宿命論;實際上于吉的真實身份直到現在都依然存在許多謎團,一部分史料表示于吉自漢順帝時代起始至漢獻帝時代爲止,已將近生活了一百多年,但《後漢書·襄楷傳》的作者范曄卻顯然將其與被孫策枉殺的另一位於吉視之爲同一人。不管怎麼說由於當今人的普遍印象,于吉始終是一位猶如仙人般出現的神祕角色,尤其因爲小說中孫策之死的影響,都漸而將他的真實面目變得越加朦朧與模糊。在歷代無雙系列中,于吉的出現已不是個令人驚奇的事情,而其每次也幾乎都被描述爲一個用以明示孫策死因的劇情人物,原則上來說也由於孫策一直以來正面形象的定位而讓于吉的無雙化變得不那麼重要,更是時而將於吉刻畫爲孫吳早期不祥之兆的象徵,如果將其擊敗甚至還存在挽救孫策生死的可能;不過既然已無法成爲善類,對其的出場性而言或許也將更易讓人接受,一方面于吉本身還存在一些與張角、左慈之間的關聯,同樣是得到《太平經》以及演義中被授予的《太平要術》,于吉似乎都完全能作爲張角的先輩來替代原本南華老仙的戲份關係,以此豐富新的劇情,打破最初黃巾勢力只有張角一位無雙武將的局面;只是當然這些看起來又多少都有些牽強之感,因爲即使是左慈這樣的人物也已在本系列總共消失了兩次,由此可見官方對這一特殊另類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的邊緣化與不重視性,可以認爲于吉的無雙化如要成爲現實,首先需要的依舊是人氣的支援,以及在今後做到不再刪減非主要人物的情況下。


張繡:全名不詳。董卓部將張濟之侄,早年因殺死作亂的麴勝而被稱爲豪傑。公元192年董卓去世,張繡隨同張濟與李傕郭汜等人逆襲長安,並在張濟死後於劉表的安排下屯守宛城,不久因曹操接納張濟的遺孀鄒夫人爲妾而與之發生衝突,曹操下屬的曹昂、曹安民、典韋三人皆戰死,但在引兵追擊之際張繡卻被曹軍擊退;次年,曹操大兵南征再度包圍了張繡據守的穰城,但同時又聞袁紹欲襲許昌,便立即決定撤退,張繡在軍師賈詡的建議下一度失敗一度又將曹操的後防軍隊全全消滅。直到建安四年,張繡終於再度以賈詡之策率衆投降曹操,並將自己的女兒嫁予其子曹均達成聯姻,還參加了官渡和南皮的幾次重大戰役榮獲功勳,幾年後在前往柳城討烏丸蹋頓的途中發病去世,諡號定侯;《評話三國》中的張繡與之前有過講述的高覽一樣在形象上相比文史更爲豐富深入,是武術名家童淵的首任徒弟,人號“北地槍王”,劉備部將趙雲與益州名將張任等都曾爲他的師兄弟,並以自己的“百鳥朝凰槍”大戰趙雲三百回合但最終死於對方之手。張繡給人的印象始終是一個擅戰但謀略卻並非很高明的武將,不論是演義還是三國志所述的表現,張繡都存在較多與賈詡共同出場的情節,如果沒有賈詡,張繡極可能難以得到後來的發展;總體來說張繡基本屬於一個以民間傳說爲特色來獲得更多認知度的武將,其劇情優勢顯然是豐富的戰役經歷,在往常也因缺少一定的人氣基礎曾較多次作爲一名小小的配角僅僅出現在宛城的戰鬥中,目前來看他的無雙化必將不是最爲必要的,但因其十分特殊的人物身份又的確不能斷然對他的出場完全加以否定,何況在官渡之戰中張繡似乎也儘可能可與趙雲之間發生一些交集和聯繫;更重要的是,本人終究還是認爲在今後能對張繡起到最直接登場契機的人物很可能會是鄒夫人,這點完全需要關注官方對新人物參考的動態和認知;概念中張繡的形象即使無雙化也或許應該不是特別硬朗的類型,儘管他作爲“槍王”的一面多少給人會有些威懾力,但透過張繡在一系列事蹟中所展示出的性格體現理論上還是應該更注重刻畫出一種容易缺乏主見的姿態,在有些懦弱的同時又濟於戰鬥時的勇武也許纔是較易被粉絲認可的。


總結:他勢力自張角董卓袁紹之後,絕大多數的其餘軍閥大將在系列好幾代前都早以普通武將的身份出現,在這些人物裏,袁術公孫瓚馬騰的登場總體相信還是較易被認可和接受的,除去知名度影響,事蹟在無雙系列的發揮性也非常優異,相比之劉表卻也只能位居其次;張魯和劉璋最關鍵的一點由於他們的外戰活躍不算很頻繁,在沒有架空情節來支撐的前提下也許都不是特別讓人能提起興趣的武將;然而張繡最有可能被作爲出場理由和機遇的賣點多半接近關索,追求民俗傳奇風,但任何一種情況下他也依然不存在太多無雙化的必要性,這點我想或許不會有太多爭議;至於呂布這位長期擔當系列首要地位的高人氣羣雄武將,理想中他的下屬角色也應優先考慮陳宮高順甚至臧霸等人。最後就是我沒有刻意進行單獨分析的袁譚袁熙袁尚三子了,他們中袁譚的起步時間當屬最早,更是曾與父親袁紹共同出征河北;二弟袁熙的記載不多;三弟袁尚是袁紹與後妻劉夫人所生的幼子,最爲喜愛,但因袁紹在死前沒有作出正式化的表態而導致後來其與長兄袁譚被捲入繼承權爭奪的漩渦中,大體經歷只要看過上文有所分析審配逢紀等人應該都多少會對他們留有一些印象,無雙化是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三兄弟始終難以脫離互相離仇與無力挽回的局面形象,官方又勢必要有充足的勇氣及巧妙的劇情塑造,否則即便採取所謂“IF”的歷史扭轉情節他們也仍舊無法擔當重要意義的角色,畢竟袁譚袁尚的矛盾是在官渡以後才發生的。